
涵盖六主题 新加坡将展出 200 年华人社群发展史
据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报道,广惠肇碧山亭建文物馆的展览突出六大主题,即守礼、守地、守根、守家、守候和守道,介绍广东社群祖先南来的历史背景及碧山亭的变化。广惠肇碧山亭建文物馆展出从中国广东南来华人近 200 年的历史与文物。配合新加坡文化遗产节的举行,文物馆 22 日将提早开放给公众参观,并提供中、英、粤语的导览服务。
文物馆内展览了 1880 年由梅氏族人捐赠给广福古庙的一口铜钟。 ( 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陈斌勤摄 )
耗资超过 60 万新加坡元打造,并获国家文物局部分拨款资助的文物馆占地面积约 550 平方米,其中 270 平方米是室内展览馆。这里原本计划兴建安老院,后改成文物馆,以延续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的使命。
碧山亭文物馆委员会主席施义开 ( 80 岁 ) 受访时表示,碧山亭早在 10 多年前就想建文物馆,如今总算落成。他指出:" 其实碧山亭本身就是一个大文物馆,有许多富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文物。这是大文物馆里面的小文物馆,集中、浓缩我们的历史和文物,让公众清楚看到 200 年的历史,亲身接触文物。"
文物馆顾问李国梁 ( 57 岁 ) 是策展人,他说:" 碧山的变迁就是一部本地华社的发展史,代表着华人在异乡自力更生,保留传统孝道的可贵精神,成为新加坡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足迹。"
文物馆的展览突出六大主题,即守礼、守地、守根、守家、守候和守道,介绍广东社群祖先南来的历史背景及碧山亭的变化。展览也反映昔日甘榜山亭的经济活动、乡村生活、文化教育等,并以多媒体、实物与照片方式呈现。
在 " 守地 " 展区,参观者可转动 10 来个白圆筒,了解碧山亭的重要里程碑,包括 1900 年代碧山亭如何从坟山发展成社区、1936 年碧山亭学校成立和 1973 年碧山亭封山等。
" 守根 " 展现了广东人清明节的祭拜礼俗,除了祭品模型,还展示一副在 1980 年代清山时挖掘出来的陪葬瓷棺材。文物馆还制作了迷你亭,让访客体验何谓碧山 " 亭 "。
" 守家 " 则重构甘榜山亭的样貌,包括甘榜里常见的帆布床、旧式熨斗、煤油灯,以及广东四邑人过去使用的竹筒烟管等。
扫码关注英鸟微信公众号,英国精华资讯早知道